中國年消費近1000萬噸PET瓶 “白色”行業如何實現碳中和?
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 塑料產業編輯
編輯:春天
時間:2021-09-14
導讀:“白色”行業如何實現碳中和?
中國一年消費近1000萬噸PET瓶
在碳中和愿景下,塑料回收利用及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使用,更被視為碳減排的有效途徑之一。飲料行業是塑料包裝的主要使用方之一,其中PET瓶更是最為常見的飲料包裝。
《2021年碳中和背景下PET瓶可持續發展報告》顯示,2020年中國PET瓶消費量達949萬噸,小小PET瓶背后也蘊含了巨大的“綠色商機”。
根據美國塑料回收協會(APR),生產1千克原生PET塑料樹脂大約需要排放2.23公斤二氧化碳,而生產1千克再生PET塑料樹脂只需要排放0.91公斤二氧化碳。以2019年全球PET瓶消費量2411萬噸為例,如果理論上可以做到2411萬噸PET瓶全部回收,并用于制造再生紡織品,那么相對于使用原生PET樹脂生產的紡織品可以減少3183萬噸碳排放,相當于610萬輛一年的碳排放量。
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“在現有的回收體系下,我國PET飲料瓶的回收率已達94%以上,處于國際先進水平。可見,我們已經擁有了良好PET回收基礎。未來,則需要在鞏固優勢的基礎上,由生產商、經銷商、消費者、回收企業以及媒體共同推進可回收塑料經濟新模式。”
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
盡管中國PET瓶回收率超過90%,但PET瓶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還面臨諸多挑戰。
沙利文大中華區主管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王晨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“第一個挑戰是全民參與環保回收的意識較為薄弱。中國的PET回收率達到94%,具有世界領先水平,但是相比其他的同等領先的國家,我們的公眾在環保知識、環保教育、環保重視程度和環保參與程度諸多層面有一定的空間,需要未來政府、企業以及相關組織攜手努力,加大教育,促進全民環保。傳統的拾荒者、中間商的方式會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,就需要我們的公眾作為居民參與到回收過程當中,來構建更新的環保核心體系。”
盡管中國PET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率現已處于國際較高水平,但是PET瓶公眾環保教育工作尚未成熟。雖然多國之間的塑料瓶回收率近似,但是各國的回收運作方式相差甚大。比如,挪威、德國不僅擁有非常完善的關于PET回收的公民懲罰制度,而且他們也非常注重國民從小的環保教育。相比之下,中國在PET瓶可回收的相關公眾教育工作方面相對欠缺,中國的塑料瓶等固廢回收工作更多依靠的是“拾荒隊”和“游商”來完成,并非國民的“主動行為”。
王晨暉還表示,在消費升級過程當中,第二個挑戰是中國消費者對輕量化瓶和再生PET塑料會存在一定的誤解。“輕量化的PET瓶在手感上會比傳統的PET瓶有一定的不一樣,有些消費者會誤認為輕量化PET瓶存在著不安全和偷工減料,就會影響消費者對輕量化瓶的認知和認可。再生PET塑料我們做過研究,發現在中國聽說過再生塑料的人群僅僅達到53%,公眾對這塊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很落后,甚至有人認為再生PET塑料不安全。由于需求端的縮減,造成供給端產能沒有顯著提升產。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再生PET開通率持續走下坡路,從50%下降到了33%。”
第三大挑戰“生物基PET新材料”同時也是一大機遇。王晨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“作為可替代化石基PET的新型PET瓶材料,生物基PET是一種更加環保的新型材料,它全部或者是部分來自于生物質,比如說一些玉米、甘蔗等一些植物纖維素,生物基PET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和化石原料的消耗。雖然生物基PET的環境效益突出,但是從工藝上來看有一定的難度,它的生產成本相對化石基PET是比較高的,達到了1.25倍到1.5倍,要想實現量產生物級PET,還需要相關技術開發方不斷的努力,來減少生物基PET的工藝成本。”
生物基PET新材料前景可期
除了減少重量和加大回收PET瓶這兩種常見的方法,使用生物基PET新材料是助力塑料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科技手段。
生物基塑料指的是生產原料全部或部分來源于生物質(玉米、甘蔗或纖維素等)的新型材料。生物基PET作為可替代化石基PET的新型PET瓶材料,其生產、回收、再生利用過程中可有效減少碳排放和化石燃料消耗。
使用生物基乙二醇(MEG)單體和化石基對苯二甲酸(PTA)制得的30%生物基PET已進入市場,并在食品飲料包裝等領域得到應用。但是,根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的數據,全球生物基塑料約占每年塑料生產總量的1%,其應用范圍非常有限。從市場角度而言,開發生物基PET及其下游產品前景巨大。
從整體上看,生物基PET商業化前景可期,但仍需攻克規模化量產技術。目前100%生物基PET產品鮮有問世,其技術所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“如何使這些技術滿足商業化的生產規模要求”這一問題上。雖然生物基PET的環境效益突出,但其成本約為化石基PET的1.25-1.5倍,想要實現生物基PET的量產需要有相關技術開發的支持,進一步降低生產生物基PET材料的工藝成本。
展望未來,王晨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“希望倡導社會各界,包括政府機構、相關企業、消費者的多家主體共同參與,打造PET瓶可持續發展的未來。作為決策者的政府機構持續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,加強公眾環保教育,強化鼓勵相關環保科技發展;作為執行層面的企業和組織,積極參與PET瓶塑料回收循環再生項目,同時減少非必要的塑料包材,積極開展減塑行動;作為執行層的我們,消費者、居民需要提高PET瓶可回收的意識,正確理解并實行垃圾分類投放,嘗試適當重復利用PET塑料容器,同時嘗試接受再生PET制品。”
上一篇:許清流總裁:一起成長 百年千億路上做英雄!
下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沒有了
相關文章:
相關推薦:
- [國內]【頭條】發改委:到2025年廢紙利用量達到6,000萬噸,鼓勵舊書交換使用
- [國內]【數據】四川省造紙行業2020年生產經營情況及2021年規劃發展
- [國內]【權威】水利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造紙工業用水定額的通知
- [國內]11家造紙企業入選輕工業二百強名單,晨鳴、玖龍、華泰列造紙行業三強
- [國內]2020上半年全國造紙及紙制品業營收突破5500億
- [國內]臺灣2019年進口廢紙量創23年來新高
- [國內]聯明股份再出手 擬收購控股股東所持聯明包裝100%股權
- [國內]2020年第七批限制類進口公示 廢紙核準總量5.581萬噸
- [國內]江西蘆林紙業70萬噸包裝紙項目預計11月份完工
- [國內]岳陽林紙與廣西林業集團共謀林漿紙產業發展
欄目分類
最新文章
熱門文章